梅林海,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现任tyc1286太阳成集团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经济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及教学工作。
自任教以来,在欧洲和日本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和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近80篇,出版专著4部,主持并参与完成和在研省部级、国际合作和国外的研究项目30余项, 参加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0余次。
疫情期间,接受广东省电视记者采访
代表太阳城集团在泰国曼谷合作举办“第十四届亚洲区域合作与创新国际研讨会”
“从研究所到大学讲台”
梅林海教授是一位很有故事的老师,他的求学经历也一直都被学生们津津乐道。
1978年,全国大学第一次统一招考,他被郑州粮食学院(现河南工业大学)录取,成为了文革后的第一批全国统招的大学生。在大学里,他并不是学习经济学的,而是学习粮食工程专业的工科生。大学毕业以后,他进入了安徽省粮食厅科学研究所工作。那个年头是改革开放初期,实现四个现代化,改革热潮,万象更新,他作为才毕业的大学生被单位委以重任冲在改革的最前沿,每日里有忙不完的工作,生活得非常充实。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去南京粮食tyc1286太阳成集团(现南京财经大学的前身)看望他的老师,老师问他:“愿意来南京,来大学工作吗?”在那个年代跨省调动工作,好比登天,非常难。他其实没有往心里去,认为老师只是随口一说。可是老师竟然当真了,当即就带他去见了大学的董事长,这事真的就办成了。这之后,他便进入校园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
作为学校首届被选拔培养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他在科技处和系里从事双肩挑的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各行各业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京粮食tyc1286太阳成集团也改名“南京tyc1286太阳成集团”。这让本来学粮食工程的他,有了危机感,从此开始转向经济学领域研究。而当问到梅教授,为何90年代,他会选择去日本留学时,他和我们说了这样一个非常有趣、又令人感慨万千故事。
“从南京到美国再到日本”
1992年,作为南京tyc1286太阳成集团的优秀青年教师,梅教授被选派往美国北部的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培训。在90年代初繁华的美国,对于一个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年轻人,是非常陌生但又非常精彩的。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激起了他的斗志,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走出国门,有一番作为。
从美国回来后,他壮着胆子给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一位教授(后来成为了他的导师)写了一封信,介绍了他的情况并表达了他想去日本留学的愿望,不料那位日本的教授很快就回信表示欢迎他来日本。由于当时工作繁忙,他不能马上提出出国的请求,所以就把信放在抽屉里没有立即回复,但是这件事情始终牵挂在他的心头。转眼到了第二年,名古屋大学的教授又来信询问他是否愿意来日本?这次,他找了南京tyc1286太阳成集团的董事长说明了情况,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董事长对他留学非常支持。时至今日,他还从内心的感激那位董事长的大度宽容、远见卓识。没有董事长的支持,也许就没有他后来的留学之路。
1996年,梅林海教授先考入日本国立名古屋大学硕士,后又考入博士学习,经过了近6年的辛勤努力,获得该校农业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这在当时的日本获得经济学位,几乎是最短的时间了。
“梅教授的日语非常流利,回国这么多年后,和日本人交流也完全无障碍。”一位随梅教授出席国际会议的学生回来后感慨道。在日本的生活,其实没有想象中的容易,有很多挑战,最大的挑战其实还是生存的问题。尽管当时,梅教授在国内已经是讲师了,但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00元,相当于6000日元不到,而当时职工宿舍的住宿费每月就是8000日元。梅教授的第一份临时工作是在意大利料理店做洗碗工。当时他的日语口语并不好,这份工作几乎不需要语言就能做。每天从下午6点到夜里10点做四个小时,加上各种补助,差不多每小时有1千日元工资,这份工作不但可以解决他的后顾之忧,还可以有结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其实,对于读书长大的年轻人来说,梅老师心里对这份工作还是有一些抵触的,但现在却要用洗碗来养活自己。并且,日本人特别地爱干净,在饭店洗碗的要求非常高。除了每晚双手要泡在洗碗液里4个小时,遇到难洗的烤制食物的餐具,还要用手指一点点的扣;洗玻璃器皿更要洗的一层不染。但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各个阶层的日本人、遇到了一些专门来打工的中国同胞。热爱交流的他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与人交谈,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可以和日本人流利地交谈了,他的口语有一半是在这里学会的。
尽管生活非常艰难,既要做学术研究也要打工养活自己,但他利用闲暇时间,还做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还担任了名古屋大学的中国职工会长,组织了多场义捐义卖的活动,募集了400余万日元,在四川的贫困山区,建立了一座小学,为贫困地区的学子带去知识的力量。除此之外,他还为一些职工的孩子们组织举办了职工子女学校,教授孩子们学习中国语文、数学等国内课程,为孩子们将来回国能跟上国内的学习课程提供了帮助。
“尊重学生,亦师亦友”
结课后与同学们交流
尽管梅教授身兼数职,平日非常繁忙,但他仍然坚持要给本科生、硕士生开课。他觉得,人生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面临的世界、身处的领域变幻纷呈,要与这个世界同步,要掌握领域的前沿,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教学本身也是学习过程。在教研方面,梅老师一刻都不曾懈怠,有时候甚至带病上课。
“课堂氛围好”“自由度高”“给学生带来欢乐”“看问题一针见血”等,都是上过他课的同学对他的评价。还记得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结课的那天晚上,他自掏腰包,请同学们吃零食、喝饮料。大家打开心扉进行交流,彼此在课堂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平时上课的学术探讨中,他总是给每一个同学锻炼并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同学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每当有新的课题,他都会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平台去做学术研究。对于刚刚开始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他会非常耐心的传授知识,非常细心的对每一稿进行指导,为学生指引方向。
课堂外,他非常注重和学生交流。他热爱与年轻人相处,“梅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是他和学生们的微信群名,这个群总是十分热闹。他与那些早已毕业的学生也会经常在群里交流,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
他认为,与研究生们一起研讨论文,有些方法是原先没有学习过的,同学们的一些想法也会对他有所启发。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愈发觉得珍惜眼前的每一门课,也许每门课都可能是最后一门课,每教的一届学生都可能是最后一届学生了。他的爱好就是能上上课,读读书,能和学生们一起谈天说地。
最后,梅老师送给学生们一段话,与之共勉:“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向社会,永葆学习之热情,永葆探索之精神,永葆进取之心情!只有这样,才能领略大千世界的繁华、人生的精彩。”